top of page

香港人之家Point Cook 家庭教會是-家微教會,而微教會的吸引之處,在於她能營造一個親密、個人化的信仰體驗平台,更注重信仰的實踐和個人成長,對疑問和矛盾給予更開放的討論空間;是一個有更多包容性和多樣性,讓人能夠在一個安全和受尊重的空間,自由地表達信仰的群體。……

去宗教化的信仰群體是靈活、機動性高的;是以關係為重心、以實踐天國價值為基礎,並能夠回應時代和充滿生命力的信仰群體。我們不一定局限於教會之內,但卻是教會需要重新尋回的信仰動力。

基督信仰

基督信仰是指信仰基督耶穌為救世主和接受基督教教義的信仰體系。 基督信仰嘅核心係信耶穌係上帝個仔,透過佢嘅救贖同教導,人類可以得到永生同與上帝嘅和好。 基督信仰強調信徒與上帝之間的個人關係、愛、仁慈、寬恕、道德價值觀和助人為樂。 基督信仰的教義和實踐在聖經中有所記載,包括耶穌的生平故事、教導和救贖的意義。 基督信仰在世界範圍內有廣泛的信徒群體,並且有許多不同的教派和教會組織。

教會歴史

1.初代教會

主耶穌基督為救世人,為我們釘上十字架而死後勝過死亡復活及升天,當年有超過五百人見證此事。五旬節以後,眾教會建立,福音迅速的由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一地,擴展至羅馬全境。因著耶路撒冷大遭逼迫,門徒向四處擴散,先是達到敘利亞的安提阿,藉著擴展至敘利亞、基利家、加拉太、亞西亞、馬其頓、亞該亞等省分,至終到了義大利的羅馬。行傳十八章記載,亞居拉與百基拉原居羅馬,因該撒革老丟的逼迫,離開羅馬轉往哥林多,在那裡遇見保羅。保羅曾因下監而押至羅馬受審(徒二八14),在羅馬寫了歌羅西、以弗所、腓立比、腓利門等書,並在此地足足盡職了兩年。保羅在為自己申辯後,重得釋放,再度訪問弗所和馬其頓等地,並於第二次到羅馬探望時,於尼羅任內殉道。

初期教會的信仰與實行

初期的教會堅定持續在使徒的教訓與交通中,挨家挨戶擘餅與禱告。因著外在環境的逼迫,信徒多半以小群的方式在家中聚集。從保羅寫給召會的書信中,我們已可見「經綸」、「分賜」等辭,以及人成為神的成聖等觀念。

羅馬帝國一開始對基督教採取較寬容的宗教政策,讓嶄新的基督教得以發展。但基督徒對基督效忠,拒絕對羅馬皇帝效忠。由於羅馬皇帝尼祿指示將燒燬羅馬城的罪名由基督徒頂下,使得許多基督徒死於監獄、鬥獸場等地。此後的前3個世紀,基督徒受到來自部份猶太教派和羅馬帝國政府的迫害(主要由尼祿圖密善馬可·奧里略德西烏斯瓦勒良戴克里先等皇帝發起)。此外更有地區性的迫害,與社會上的種種誤解、歧視、私刑和誣陷。

初期聚會聖徒殉道者

 

1.司提反初期教會執事,因傳講耶穌是彌賽亞,被猶太人石頭打死而殉道。在臨死前求主接收靈魂並大聲禱告說:主啊,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。(徒7:59-60)

 

2.馬可約主後68年在埃及為主殉道。在埃及亞力山建立教會,又往呂比亞去傳福音領人歸主。埃及人嫉妒他的權柄,將他捉拿兩腳捆綁,在街上被拖拉身體又被痛打流血,次日燒死。

 

3.路加在希臘被拜偶像的祭祀弔死為主殉道。他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作者,曾多次與保羅一天旅行傳道。並在許多地方宣傳福音。結果他被希臘教的祭祀掛在橄欖樹上弔死。

 

4.巴拿巴約主後73年在薩利拿唄猶太人用石頭砸死為主殉道。是馬可的親戚,是保羅的同工,是偉大的宣教士,是教會的領袖。

 

5.提摩太約主後80年殉道。在保羅殉道後,重返以弗所,在那殷勤服事。某此,居民舉行廟會,各戴面具,手中持杖,肩抬偶像,環街遊行。他勸勉他們棄假歸真神,百姓不聽,反用棍杖亂擊,以致重傷,兩日後死去。

 

教父時代的殉道者

 

1.伊格那丟約主後107年在羅馬斗獸場中被獅子撕咬而殉道。他是安提阿教會的主教,緊隨使徒時代之後,教會的重要領袖。伊格那丟在寫給示每拿教會主教坡旅甲的信中說:「我是神的麥子,被獅子的牙齒磨得粉細,以便成為基督純潔的麵包。」

 

2.坡旅甲主後156年在羅馬被燒殉道。當被帶到獸場時,總督對他說:宣誓否認基督,我就釋放你。他回答說:這86年來,祂從未虧負過我,我怎能褻瀆我的救主呢?喚野獸來吧。總督說:不怕野獸就用火燒你。他禱告說:父啊,感謝你,使我褻瀆者中有份。阿門!火就點著了。

 

3.游斯丁主後166年羅馬斬首為最新的。游斯丁曾說:從無一人有蘇格拉底為信念捨命的精神。是的,從無一人為古希臘任何一位著名哲學家捨命,但歷代依賴卻有無數基督徒甘心為基督流血捨命,臨死不屈,足見基督信仰是何等真實可信的。在迫害下寫了《第一護教辭》《第二護教辭》為基督信仰與殉道者辯護,勇敢的作見證。

 

4.居普良主後258年斬首為主殉道,不可拜羅馬神被斬首。行刑時跪下祈禱並大聲感謝神,讓儈子手快施刑。弟兄們受感齊聲喊說:我們與他同死吧!

 

5.柏柏桃亞主後205年3月3日偽主殉道的女殉道者。她是因為北非迦太基教會22歲已婚婦人。她被帶到斗獸場,先被重重的鞭打,然後被扒光衣服,赤身扔給野牛攻擊的遍體鱗傷鮮血淋淋,但未即時死,由儈子手用劍將她殺死。與她一起被抓的共4人,均為主殉道。

 

6.茜茜利亞主後222年被強迫滾水浴的女殉道者。她是羅馬的富家女,嫁給一位紳士瓦勒瑞安。丈夫及弟兄在她的勸導下信了耶穌,二人都被斬首,監斬的士兵受感信主,也被斬首。

 

7.蒂歐桃塔主後313年在希臘被石頭打死的女殉道者。因拒絕參假神亞波羅慶典。她被監禁20天,不停的禱告,流淚祈求主耶穌赦免她以往的罪,並賜她力量,忍受那將來的苦刑。在重重鞭打之下大聲禱告說:「主耶穌啊,謝謝你使我配為你的名受苦!」耶穌講她的牙齒一個一個的拔掉,然後判她被石頭打死。

2.羅馬天主教會

主後三百零四年,羅馬皇帝下令將教會完全消滅,基督徒要選擇背棄信仰或受死。幸好諭令頒下不久,羅馬皇帝即逝世,但他最信任的大臣加裏流卻仍嚴厲地逼害基督徒,直至主後三百一十一年,他眼見基督徒在逼迫中日漸眾多,心知逼害是無用的,便頒下諭旨,准許基督徒有限度的信仰自由。主後三百一十二年,加裏流、力吉紐及君士坦丁(Constantine the Great, 288-337 A.D.)在三分天下的形勢下,各自力求一統天下。君士坦丁在穆勒威橋一役,以基督教的十字架作軍隊的標幟。他大勝後,便立刻在他統治的境署內停止對基督徒的限制與逼迫。主後三百二十四年他一統天下,便公開支援基督教,並於次年發出通諭,勸告臣民信奉基督教。而他自己亦成為"最高祭司長"。

有史學家認為君士坦丁之所以擁護基督教,是有其政治目的的。因為當時基督徒人數日漸眾多,已成為一股強大的群眾力量。一方面他不能漠視,孤立這些群眾,同時他看到,他們活潑的信仰正是振興和統一羅馬帝國的基礎。

無論君士坦丁的動機如何,基督教在主後三百二十四年後,便進入新的紀元,面對新的機會,也面對新的危機。

 

君士坦丁登位後,基督教不單成為合法的宗教,更漸漸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,教會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權,例如聖職人員無需當兵,教會產業無需納稅,國家資助教會興建禮拜堂,全國於星期日休息,以方便基督徒崇拜。

君士坦丁去世後,他的兒子更積極的使基督教成為國教。他們在主後三百四十一年下令,禁止異教的祭典,主後三百四十六年下令禁止到異教的廟宇參拜,主後三百五十二年更下令將參與異教祭典者處死。這樣一來,很多心底裏依然信奉異教的人便不能不放棄他們的信仰,有些為了利益,更受洗加入教會。在這二、三十年間,軍隊中的士兵及其他公民紛紛集體受洗,教會突然湧入一批並未真心悔改的人,因而將他們舊有的信仰和習慣也帶進教會,於是教會開始越來越世俗化。

 

首先,教會漸漸變成結構化。君士坦丁有生之年,用統治羅馬帝國的政治結構模式來組織教會。羅馬帝國的政治結構是這樣的:皇帝以下是參議院,參議院之下是總督,然後是省長,之下是城區官員,最下層當然是公民了。在組織教會時,教會內權力最高的當然是"最高大祭司"--即羅馬皇帝,之下是主教議會,議會下是主教長,主教長之下是省主教,主教之下是各區的聖職人員,他們之下是平信徒。當時羅馬帝國分成五個行政區,而教會也同樣分成五個教區。總之,組織架構與政治行政架構平行排列。教會一旦結構化,權力的鬥爭便開始出現﹔以往注重的是屬靈的權柄,現在卻加了行政的權柄。最大的問題是,有行政大權的人未必有同樣的屬靈權柄和能力,於是便造成很多教會內部的問題。同時,教會有了權勢,自然會以權力壓逼異教徒,教會竟成為壓迫者。

因著基督教國教化,漸漸地,異教的信仰與風俗也一併進入了教會生活。這些異教的節期、邪惡的教訓,如同馬太福音所說,婦人所藏的麵酵,至終使全團發酵而腐敗。君氏在信主之前原是太陽教徒,信主之後,將每週的第一日訂為「太陽日」(Sunday),並將12月25日的太陽壽誕,混淆成為「聖誕節」。初期召會實行的擘餅,成了繁文縟節,卻無敬拜實際的「彌撒」和「聖餐」儀式。而對聖人的崇拜、聖人遺物的迷信、以及外在的宗教儀式,漸漸使信徒失去原有的信仰與敬虔生活。

公元4世紀,羅馬帝國分裂為東、西兩部份之後,羅馬主教的地位在西羅馬帝國繼續得到鞏固,但在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漸漸上升,與羅馬主教常常分庭抗禮。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後,東方教會以君士坦丁堡主教(普世牧首)為首,使用正統教會的名稱,西方教會以羅馬教宗為首,繼續使用大公教會的名稱。

16世紀出現宗教改革運動後開始的-基督新教

喬治布魯1529年9月6日被火燒死為主殉道。因反對天主教給嬰孩施洗,認為受洗者須對主耶穌有信心才可施洗。他傳福音不遺餘力,堅持聖經真理。以「異端」之罪被綁在柱上用火燒死。

 

威廉丁道爾1536年絞死屍體被焚為主殉道。因把聖經翻譯因為讓平民看,遭倫敦英王堅決反對。控告他宣言因信稱義道理被判絞死。刑時禱告說:主啊,請打開英國皇帝的眼睛!他譯英文聖經1525年科隆出版。

 

肯樂麥基爾1666年絞刑殉道。因反對英國王權對教會的轄制,傳講真理而觸怒當局。聽見判絞刑對同牢的說:好消息,還有4天就和主見面了。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。我願為真理、為改教、為主接受這繩圈!

16世紀出現宗教改革運動,其中最著名的改革者之一是德國修道士馬丁·路德(Martin Luther)。路德批評了當時天主教教會的某些教義和實踐,並提出了新的信仰觀點。

- 背景:在16世紀初,歐洲的天主教教會受到許多批評,包括教會的貪污和道德問題,以及教義和實踐的不符。這些批評引發了一場針對教會的改革運動。

- 馬丁·路德:德國的馬丁·路德(Martin Luther)是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人物之一。他於1517年發表了《九十五條論綱》,批評教會的販賣贖罪券和其他不正當的實踐。他的行動引起了廣泛的共鳴,開始了新的宗教思潮。

 

- 新教教派的興起:宗教改革運動導致了新的基督教教派的形成,稱為新教。路德派是最早的分支之一,其他重要的教派還包括加爾文主義(改革宗)和英國國教會(聖公宗)等。

 

- 聖經的重要性:宗教改革運動強調聖經的權威,將其視為信仰和實踐的最高指導。改革者主張將聖經翻譯為普通人能理解的語言,以便更廣泛地散佈神的話語。

 

- 教會結構的改革:宗教改革運動還涉及教會結構的改革。改革者主張取消教會的腐敗和濫用,並強調信徒的平等和參與。

宗教改革運動對歐洲和世界宗教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它打破了天主教教會的垄斷地位,並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信仰和教會的本質。它也導致了基督新教的形成,以及對教會和社會結構的改革。


- 宗教改革運動引發了宗教和政治的動盪,導致歐洲的宗教戰爭和分裂。新教教派的形成使基督教的版圖變得多元且分散。

這些是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簡要歷史。從宗教改革開始,基督新教成為天主教的一個重要分支,並且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教派和觀點,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教派和觀點,如改革宗、路德宗、衛理公會、浸信會等。這些教派在教義、教會組織和禮儀等方面有所不同,並在不同的地區和文化中發展壯大。

以下是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之間的一些主要差異:

天主教:


- 教權結構:天主教有一個中央集權的教權結構,教皇作為教會的最高領導人,擁有最終的教義和紀律權威。
- 教義和傳統:天主教重視聖傳(包括聖經和教會傳統)的權威,並強調教會的連續性和傳統的重要性。
- 神職人員:天主教有神職人員的階級制度,包括教皇、主教、司鐸(神父)等。只有經過特殊培訓和祝聖的神職人員才能執行某些聖事,如彌撒禮儀和懺悔。
- 聖事:天主教強調聖事的神秘性,並且承認七個聖事,包括洗禮、堅振、聖體、懺悔、聖婚、聖秩和聖傅。
- 奉獻和崇拜:天主教著重禮儀的莊嚴性和對聖像、聖徒和聖母瑪利亞的崇拜。

基督新教:


- 個人信仰和聖經權威:基督新教強調個人對聖經的信仰權威,相信每個信徒都可以直接接觸到上帝的話語。他們重視個人的信仰決定和信仰的自由。


- 教會結構:基督新教的教會結構較為分散,強調教會的自治和地方教會的獨立性。沒有中央集權的教權結構。
- 敬拜和崇拜:基督新教強調個人和集體的敬拜,重視聖歌、禱告和聖經教導的重要性。他們通常簡樸地進行崇拜,不對聖像或聖徒進行崇拜。
- 神職和聖事:基督新教沒有像天主教那樣的嚴格神職人員階級制度。在基督新教中,信徒被認為是「皇家的祭司」,每個信徒都有平等的地位和責任。他們強調信徒的個人責任和召命,並鼓勵彼此服侍和建立屬靈的共同體。

- 教義的多樣性:基督新教存在著多樣的教義觀點和教派。不同的教派有著不同的強調和教義重點,如前面提到的改革宗、路德宗、靈恩派等。這些教派在信仰和實踐上有所差異,並且有著不同的傳統和教會風格。

- 教會的使命:基督新教強調教會的使命是向外界傳揚福音和作見證。他們注重宣教事工和社會服務,並鼓勵信徒積極參與福音事工和社會公益活動。

儘管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教義、教會結構和崇拜方式上存在差異,但它們共同的核心是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,以及追求愛神愛人、服務他人和將福音傳播出去。無論是天主教或基督新教,信徒們都希望在他們的信仰中找到救贖、靈性的成長和與上帝的親密關係。

http://lrip.org/churchhistory/Big5/history/02.htm

如何選擇教會?

 

選擇一個教會是個人信仰和靈性旅程中的重要決定。這裡有幾個考慮因素可以幫助你做出適合的選擇:

  1. 教義和信仰:了解不同教派的教義和信仰觀點,並找到與你個人信仰一致的教會。問問題,閱讀教義聲明,參加教會的崇拜和教導活動,以更深入地了解教派的信仰基礎。

  2. 教會文化和價值觀:每個教會都有獨特的文化和價值觀。考慮你是否與教會的敬拜風格、社區參與和教會生活的方式相契合。找到一個讓你感到舒適並有歡迎感的教會環境。

  3. 教會的使命和服務:了解教會的使命和服務範圍,看看它們是否與你的價值觀和關注點相符。如果你對特定的社會問題或服務領域有濃厚的興趣,尋找一個與之相關的教會可以讓你更好地參與其中。

  4. 牧師和領袖:牧師和教會領導者在教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角色。了解他們的教導和領導風格,看看是否與你的價值觀和需求相匹配。一個有經驗並且能夠指導和支持你信仰成長的領導者是很重要的。

  5. 社區和參與機會:考慮教會所在的社區,以及教會是否提供參與和服務的機會。一個關懷和支持彼此的教會社區可以幫助你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,並在信仰旅程中得到支持。

最重要的是,祈禱和尋求神的指引。求神引領你找到適合你信仰和靈性需求的教會。也不要怕嘗試,你可以參加不同教派的教會活動,與信徒交流,並聆聽內心的指引,這樣你才能找到真正適

基督新教是基督教的主要分支之一,由於歷史的發展和不同的教義觀點,形成了多個不同的支派。每個支派都有其獨特的信仰體系和教義重點。以下將介紹一些主要的基督新教支派及其教義特色。

1. 浸信會(Baptists):浸信會強調個人信仰的決定和浸禮的意義。他們相信只有成年人或能理解信仰含義的人才應接受浸禮。浸信會主張個人的信仰決定是與上帝建立關係的關鍵,並且強調個人的信仰自由和教會的自治。

2. 衛理公會(Wesleyans):衛理公會源自約翰·衛斯理的運動,其信仰體系強調信仰和行為的結合。衛理公會相信恩典和信心的同時,也強調信徒應該通過行善和實踐基督的愛來服侍社會。他們注重福音傳播和社會關懷,並鼓勵信徒積極參與教會和社區事工。

3. 長老會(Presbyterian):長老會是一個以長老制度為基礎的教派,強調教會的管治和教義的傳統。長老會相信教會的領袖應該由長老組成,並且信仰的核心應該建立在聖經教義的基礎上。他們注重敬拜和禮儀,並且重視教會的傳統和教

義的傳承。長老會強調上帝的主權和恩典,並且注重教會的紀律和教導。

4.. 福音派(Evangelical):福音派是一個跨越多個教派的運動,其信仰體系著重於聖經的權威和個人的信仰經驗。福音派強調救恩的個人決定和信仰的重要性,並且強調人類的罪性和對耶穌基督的信仰是得救的關鍵。他們注重聖經的傳揚和宣教事工,並且鼓勵個人信仰的深化和活出基督的生命。

5. 循道宗(Methodists):循道宗源自約翰·衛斯理的運動,其教義強調救恩的全然恩典和信仰的自由。循道宗相信上帝的愛和恩典能夠救贖所有人,並且注重個人和社會的轉化。他們強調聖潔的生活和對社會的關懷,並且重視靈修生活和教會的共融。

6. 宣道會(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):宣道會是一個強調宣教事工和福音傳播的教派。宣道會相信所有信徒都被呼召參與宣教工作,並且強調教會的使命是向全世界傳揚福音。他們注重個人信仰的覺醒和成長,並且重視教育和培訓宣教士。

7. 改革宗(Reformed):
   - 加爾文主義(Calvinism):改革宗的主要分支之一,由約翰·加爾文(John Calvin)所建立。加爾文主義強調上帝的主權和恩典,並強調教會的紀律和禮儀。該分支的教義較為嚴謹,注重聖經的權威,並強調神學的體系化和道德生活的聖潔。

 

8. 路德宗(Lutheranism):
   - 奧古斯丁主義(Augustinianism):路德宗的一個分支,深受聖奧古斯丁(Saint Augustine)的教義影響。奧古斯丁主義強調人類的罪性和上帝的恩典,相信救恩是完全由上帝的恩典所賜予,並強調聖經的權威和信仰的單純。

 

9.. 靈恩派(Pentecostalism):
   - 靈恩運動(Charismatic Movement):靈恩派的一個分支,強調聖靈的恩賜和神蹟奇事。靈恩運動強調信徒可以經歷聖靈的充滿,並賜予屬靈的恩賜,如方言、醫治和預言等。他們注重個人信仰的經驗和感受,並重視敬拜的自由和激情。

 

靈恩派教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和組織,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靈恩派教會名稱:

  1. 華理克教會(Calvary Chapel):華理克教會是一個國際性的靈恩派教會,強調聖經教導和聖靈的工作。

  2. 四方教會(Foursquare Church):四方教會是一個全球性的靈恩派教會,它的名稱源自其教義的四個方面:耶穌基督是救主、洗禮、醫治和聖靈的恩賜。

  3. 撒迦利亞基督教會(Zacchaeus Christian Church):撒迦利亞基督教會是一個致力於靈恩運動的教會,強調聖靈的恩賜和屬靈的成長。

  4. 信心之家(Faith House):信心之家是一個靈恩派教會,致力於敬拜、祈禱和聖靈的引導。

  5. 合一教會(Unity Church):合一教會是一個靈恩派教會,強調信仰的合一、聖靈的工作和基督徒之間的團結。

這些只是靈恩派教會中的一小部分例子,每個教會可能有不同的名稱和組織。重要的是要明白,靈恩派教會強調聖靈的工作和恩賜,並在教會生活中體驗神的能力和引導。

 

10.. 聖公會(Anglicanism):
   - 高教派(High Church):聖公會的一個分支,強調教會的傳統和禮儀。高教派重視聖事(如聖餐)的神秘性和教會儀式的莊嚴性,並注重教會的傳承和歷史。

   - 低教派(Low Church):聖公會的另一個分支,強調個人信仰的重要性和聖經的權威。低教派強調個人信仰的自由和教會的靈活性,並注重福音傳揚和社

以上僅介紹了基督新教的一些主要支派及其教義重點,每個支派還有更多的細節和教義特點,超出了本文的篇幅。這些不同的支派代表了基督新教在信仰和實踐上的多樣性,並且在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中發展出獨特的教會傳統和教義觀點。無論是哪個支派,基督新教都追求與上帝的親密關係、對他人的愛和服務,以及根據聖經的教導來引

導生活。這些基督新教的支派在教義和傳統上有所不同,但他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是彰顯上帝的榮耀,傳揚福音,並以基督的愛來服務他人。

無論我們所屬的教派如何,作為基督徒,我們應該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教義觀點,並且努力追求合一和互相尊重。我們可以從彼此的信仰經驗中學習和成長,並一同努力將福音的信息帶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。

基督新教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使得我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敬拜上帝、學習聖經、參與教會事工,並與他人建立深刻的關係。無論我們身處哪個基督新教支派,讓我們以謙卑和愛心對待彼此,共同努力將基督的愛和真理帶給世界,彰顯上帝的國度,並讓祂的名得到榮耀。

bottom of page